【关注】“临期”食品开出新“财路”
- 发布时间:2019-09-23
- 阅读量:
- 作者:卫琳聪 李婕
- 来源:食品界
- 责任编辑:食品界
- 分享到:
市场价169元一箱的进口品牌矿泉水,99元能买2箱;进口的东南亚产白咖啡30元3盒;来自欧洲的面包干价格9.9元一箱……周末的傍晚,位于北京西单商业街的一家进口食品店里很是热闹。同样是进口食品,由于保质期限临近,商品会以明显更低的价格出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从线下不断生长的门店到线上陆续兴起的平台,近两年来,临期食品成了一些商家看中的“财路”,有的商家甚至直接让剩余的保质期限成为商品价值的折算依据。这些以往让食品厂商、经销商和商超门店都头疼的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解决办法。
临期食品如何被做成了一门生意?这些新模式能否解决食品零售行业的临期难题?消费者需要注意什么?
“临期”食品没“过期”
“这些产品都还在保质期内,临期不是过期,不影响食用。店里商品周转得快,像饼干、咖啡、生鱿鱼圈,我经常买,进口的矿泉水也是成箱往家搬。”北京的张阿姨是一家连锁进口折扣店的老主顾,“会员卡里已经充了好几千块钱!”
不少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在普通商超,经常会有保质期临近的商品放在专区打折销售,或者作为赠品。而现在,临期商品被做成了一门生意。
在线下,饴食货仓、悠品食惠、T3进口食品等折扣店陆续多了起来,有些品牌旗下门店已经有十几家。这类门店主要售卖临近保质期的进口食品,包括零食、酒水、饮料等,价格往往比同类商品的市场价低出一大截。
在线上,率先尝试根据食品保质期来定价的平台也开始出现。比如,品牌食品特卖电商“好食期”将食品按照剩余保质期长短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价格折扣;小程序电商平台“善食者联盟”以零售价除以保质期总天数计算商品价值,商品价格随保质期临近也逐渐降低。
打开好食期APP,只见首页排列着2折到6折等不同的折扣专区,对应剩余保质期限不同的商品。例如点开2折专区,可以看到有效期还剩1个月15天的面包打1.8折;有效期剩2个月6天的麻薯打1.5折……不少消费者中意这些商品里的实惠。
线下商店“饴食货仓”的创始人徐鹏介绍,饴食货仓自2016年开出第一家店以来,目前门店已有16家,营业额从500万元左右增长到去年的3900多万元,预计今年还有30%左右的增长。徐鹏将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归结于老顾客群的稳定。“我们的客户还是以中老年或居家人群为主,他们对于生活更加精打细算,买得越多,越能发现很多实惠在里头。”徐鹏说。
好食期创始人雷勇介绍,线上平台自2016年创立以来,用户数已接近1亿,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线上主打高校消费群的善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喆说,平台自去年10月开始进驻高校,截至今年6月,已进入北京约15所高校。
“临期”食品有商机
曾经积压、难处理的临期食品,为什么能成就商机?
一方面,源自传统渠道各个环节均有可能产生的“剩余”产品,临期食品的生意让原来的浪费变价值。
不少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以一年保质期的食品为例,国产商品过了生产日期往后的4个月,进口商品过了6个月,往往就不能进入常见渠道售卖。
徐鹏观察,因为市场情况变动,各上游商家很难做到精准预测,在批发、供货和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临期但还未出售的产品,这就导致了滞销品需要处理的局面。
在一些商家眼中,这恰恰是商机所在。“食品不应该有临期品,临期品只是资源错配,没有找到适合它的人。”邱喆说,善食者联盟就是要通过数据积累,让对保质期有不同偏好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
雷勇认为,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清仓渠道非常分散,它们大多体量很小、位置偏远、无计划性和可预测性,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销售速度很低。食品一旦从临期商品变成过期商品,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就是负资产。好食期希望从源头来提高行业的流通效率,打造一种全新的“日期越近越便宜的品牌食品特卖电商”。“我们往往一天就能为厂商清仓几十万单的库存,线下即便是大型连锁店都是不敢想象的。”雷勇说。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商品性价比的追求得以满足。
邱说:“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大多数时候真正在意的不是保质期而是价格。之所以会挑保质期,主要是因为市面上出售的商品即便保质期有差异,价格也相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难以被满足。一旦提供差异化定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便不再拒绝临期商品。”
一些线下的门店主打进口折扣食品,也与越来越多人青睐进口商品相关。徐鹏说,他们主要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大家都有买好产品尤其是买进口商品的意愿,这其中也暗合了消费升级的大势。
那么,临期食品生意究竟有多大?
雷勇表示,每年全国因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损耗多达上千亿元。徐鹏就进口食品算了一笔账: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已经突破600亿美元,按5%的库存沉淀计算,这就是上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而且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仅零食行业,全国目前年产值就已超过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如何减少临期食品的浪费,的确值得探讨。
“临期”提示不到位
不过,当前针对临期食品的各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消费者抱怨对商品保质期的提示尚不到位。北京居民张女士说,她每次买打折食品,都会仔细看看保质期,预估自家能不能在保质期内食用完。但一些不清楚情况的消费者,往往看价格合适就拿走了。按照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在售卖临期食品时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一些出售进口临期食品的折扣店没有对商品保质期进行提示,消费者在选购此类商品时还需注意。
也有消费者表示,对进口食品折扣店究竟能省多少,大部分其实不知情。“只觉得和同类商品比较起来应该是挺便宜的,具体这款商品怎么样、原价多少、打了几折,也不会去仔细查询,只希望使用感受还不错。”一名正在折扣店里选购的年轻小伙儿说。在一些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商品的原价、折扣等信息不全,基本是“一口价”的方式,这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赚的还是信息不透明的钱”。
而对于线上平台来说,如何将新的商业模式推向消费者和食品厂商、品牌商,理顺跟现有零售体系的关系,则是需要突破的问题。
不少商家谋划着更多动作。饴食货仓的新店还在继续开出,未来计划进一步拓展品类;善食者联盟计划打通与线下渠道的合作,打破渠道对食品允收期的限制;好食期希望将每年因为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上千亿元食品损耗降到最低……关于临期食品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关注
- 产经
- 案例
- 人物
- 内幕
- 文化
-
>
【人物】中小企业怎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7年的统计数据...
-
>
【人物】不断“清零”才
知道易胜华律师,是通过他著的《别在异乡哭泣——一个律师的成长手记》一书。从书中,记者对他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律师以及在办案过...
-
>
【人物】写漂漂亮亮的中
“庞中华”三个字,很早以前记者就听说过,那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硬笔书法大潮席卷中华大地。记得,还在上小学时,老师便给...
-
>
【人物】持续完善监管机
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产业,明确把食品工业作为最具成长性、最有潜力的重点产业来抓,努力把淮北市打造成为黄淮海...
-
>
【人物】身有彩凤双飞翼
知道“孙云晓”这个名字,是因为他那篇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文中讲述了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由此引发...
-
>
【内幕】特大制售假酒包
近日,重庆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重庆警方会同甘肃、新疆、浙江、湖北等省市公安机关,侦破公安部督办“8.06”特大制售假酒包装材...
-
>
【内幕】谁为两大曲奇“
“皇冠丹麦曲奇”和“丹麦蓝罐曲奇”两家曲奇巨头公司近日又有了新纷争。5月13日,“皇冠丹麦曲奇”方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丹麦蓝罐曲奇”产品的...
-
>
【内幕】承德露露商标侵
“无论《备忘录》和《补充备忘录》最终被判是否有效力,都不对本案构成影响。两份备忘录涉及公章伪造和后期补盖的问题,从内容上来看,也不包含本...
-
>
【内幕】甜蜜素:摄入量
甜蜜素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的合法添加剂,但坊间一直流传着摄取过量甜蜜素会有致癌、致畸、损害肾功能等副作用。近日,某白酒品牌中被检测出了含有甜...
-
>
【内幕】聊聊那些“茶事
入门级的茶友一般是见不得茶叶有梗的。绿茶确实茶梗很少,因为绿茶采摘时讲究的是鲜嫩,嫩茶叶自然没有梗。 但对于乌龙茶、普洱茶、黑茶而言,在采...
-
>
【品味】《死亡的故事》
编者按 读完本书,你一定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重温了好多经典大片:《盗梦空间》《寻梦环游记》《飞屋环游记》《生命之树》《星际穿越》《阿...
-
>
【品味】《极简健康蔬果
编者按 风靡日本、欧美的极简蔬果汁,低热量、零负担、无添加,健康又美味。这期小编推荐的这本书将打破蔬果汁只能冷饮的固有观念,本书独家收录多...
-
>
【品味】筷子二三事
筷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餐具,虽然简简单单但又体现人的生存智慧,虽然平平常常但又在生活中不可或缺,虽然普普通通但又与生命息息相关。 它是古人...
-
>
【品味】《你不懂面包》
编者按 面包控必读经典!日本面包推广协会,教你从零开始认识面包。超过70种面包种类花样吃法,让你手中的面包更好吃。早餐、晚餐、下酒菜、宴客,...
-
>
【品味】《知己》
编者按 如今,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养生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很多九零后早已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但泡枸杞、上健身房就是对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