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兰州百合:20年“跨越”400年
- 发布时间:2020-02-27
- 阅读量:
- 作者:李琛奇 赵梅
- 来源:食品界
- 责任编辑:食品界
- 分享到:
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的兰州百合,是“独一份”的农业特色产业,它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20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真抓实干和企业、合作社以及种植户的共同努力,兰州百合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了主产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但是,土地超负荷运转,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单产降低,种苗组培、母籽繁育不能满足种植需求,技术创新落后于产业发展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
甘肃省为了支持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出台了《甘肃省支持百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兰州百合产业发展规划》。截至2019年,百合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产量达4万吨,外销量达3.5万吨左右,实现了新的增长。
那么,兰州市是如何蓄力发展百合产业的呢?
“山丹丹开花哟红艳艳……”行走在甘肃冬日萧瑟的田间地头,一株株百合茎叶让人联想到山丹丹花开遍野的情景。
历经400多年的岁月洗礼,兰州百合已成为甘肃的名优特产、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在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力量支撑下,各级销售网络不断完善,小百合已经成为了兰州特色产业中的佼佼者,成为兰州贫困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百合成了“摇钱树”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堡子村村民康俊英种了10亩百合,2019年的收成她很满意,期待开春后的收获。
位于二阴山区的堡子村,漫山遍野栽植百合,如今土地虽已封冻,但并不影响深埋地下的百合努力生长。兰州百合属山丹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七里河是兰州百合的主产区,而堡子村又是“百合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七里河千亩百合母子繁育示范基地。
“大家都盖起了宽敞的砖瓦房,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买了小汽车!”堡子村党支部书记康明旺说,堡子村有504户村民,因为种植百合,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
堡子村种植百合由来已久,但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栽植的,没有人能说清楚。72岁的村民王正有年轻时就种百合,如今身体硬朗的他,一个人种了7亩多。
在明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百合鳞片扦插繁殖试验区大棚里,康明旺和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斌在查看去年7月份插栽的百合长势。
“一亩地可以扦插15万至25万鳞片,按一亩地栽植1万株算,可以栽植15万至20万株百合。”康明旺说。
康明旺出生于1961年,在他的记忆中就有百合,过去全村种了四五亩,统一交给蔬菜公司。包产到户后,他家分了17.8亩地,他便种了5分地的百合。1988年,他的百合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亩,因为种球有限,只能自己繁育,把土压到根茎上,结出小种球做种子。到1991年,他家80%的土地都种了百合。1996年,亩产4000斤,一斤卖7.5元,当年收入10万元。
2018年8月,康明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50户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领村民发展百合产业。
康明旺说,他在百合种植过程中也遇到过波折。2012年6月中旬,突然发现地里原本应该9月才会枯黄的百合茎叶突然开始变黄,这便是百合的“黄化”症。“黄化”后,百合根茎次年复活的几率很小,除去幸存的之外,大量百合会烂根,这意味着巨大的减产和损失。康明旺立即联系农业技术员李斌,李斌让他使用混合药物喷洒,喷洒到两次的时候,“黄化”的茎叶渐渐变绿了,喷洒3次后彻底恢复了。经过培训宣传,七里河区百合“黄化”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近年来,兰州市推行原产地保护与标准化种植,造就了较高的质量安全水平,在兰州百合主产区西果园镇青岗村,还建立了1182亩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3.87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和4个示范乡镇,种植户有10954户,无公害百合认证面积达到3.87万亩。
从兰州走向世界
在通向兰州南出口的主干道上,“天下百合第一村”的标牌分外醒目。
一路向南,便到了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袁家湾村。
“最早,人用背篓背或者骡子架上两个筐,驮到兰州的市场去卖。后来,用自行车、架子车拉着去,年龄大些的一次拉100多斤,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可以拉200多斤。”回忆起当初卖百合的往事,74岁的张宗忠记忆犹新。
张宗忠十八九岁时,清晨鸡一叫就出门,20公里的山路,翻山越岭过水沟,赶天亮到城区铁路局市场,一斤卖3角钱,在当时是不少的收入。而最让张宗忠自豪的是,1989年,他和三四个村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百合拉到首都北京去卖。挑选上好的百合小心地装进竹筐,运到货运站,到北京火车站后再坐公交车运到东单、西单、崇文门菜市场售卖。当时百合的收购价是每斤8角到9角钱,而在北京可以卖到1元,有1角到2角的差价,除去路费等花销,还有一些盈余。张宗忠说,此次售卖最大的收获是将百合推向了兰州本地之外的市场。
2018年,袁家湾村在打造百合特色旅游小镇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发展理念,丰富百合文化,并建立了展览馆。展览馆里不仅有百合种植、农耕文化的图片资料,还有百合干、百合花蕾、百合酥及脆百合等深加工产品。“我们正在依托百合产业发展小镇旅游,想把百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高作旺说。
为把兰州百合特色产业做“特”、做“强”,保障健康可持续发展,兰州市在强化科技支撑百合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兰州百合名优特精品和知名品牌,突出兰州百合地域特色和原产地保护,在全国强力宣传推介,拓展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获得了“甘肃名品”称号、“中国驰名商标”,七里河区还获得了“中国百合之都”荣誉称号。2014年,兰州百合入围“全国百家农产品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同时,兰州市着力扶持兰州百合企业开发加工产品,形成了系列产品,包括真空包装鲜百合、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等10多种产品,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布局合理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名牌化、品质无害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兰州百合产业化发展,积极建立“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营机制,不断开拓市场,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国内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为打开销路,兰州市积极组织兰州百合产业化组织开拓外销市场,建立销售网络,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联营或销售代理业务,销售网络已遍布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拥有较高的百合市场占有率。
创新才能发展
十几年来,兰州百合价格基本稳定,种植百合使农民得到较高的回报。农民为了多种百合多收入,造成土地超负荷运转,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单产降低,致使生产环节连作障碍问题突出,特别是种苗组培、母籽繁育没有实质性进展,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百合生产模式比较落后,技术创新力量不足,直接影响到产品产量及质量。
在加工环节,存在保鲜落后、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的问题。在产品营销和创意上,存在企业普遍对市场研究、开发不足、经营粗放、品牌意识薄弱、营销手段单一、产品包装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支持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支持百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兰州百合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百合产品标准化建设,集中解决品种老化、母籽繁育滞后及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当地还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大特色”与“小品种”一起抓,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
同时,通过开展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逐步把更多农民培养成懂营销、懂技术的职业农民。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专家学者、规划师、技能人才等投身农业发展。
同时,在产销上做文章,在传统销售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兰州百合电子商务,壮大兰州百合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积极搭乘“三维商城”“淘宝网”“苏宁易购”等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等零售终端,让百合的销售体系日趋完整。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李海涌表示,2019年百合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4万吨,外销量达3.5万吨左右。2019年的种植面积、产量及外销量,相比2018年都有所增加。
李海涌介绍,目前,兰州市共有200多家百合加工企业,70座百合冷藏库,库容达到1.6万吨,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3.2万吨;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5家,近90%的百合都经过初级加工畅销粤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及国外其他地区。
- 关注
- 产经
- 案例
- 人物
- 内幕
- 文化
-
>
【人物】“黄门宴”诠释
在美食界,提到黄珂,绝对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因他在家中常年摆“黄门宴”而闻名于京城。他的故事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比如英国...
-
>
【人物】用观点引领时代
记者“认识”曹保印是因为在2007年读他的《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一书。在书中,他记录了女儿天天在月子里的故事,其中也有很大一部...
-
>
【人物】新时代,新药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养生保健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怎样才能从日常的膳...
-
>
【人物】“老饕”韩伟:
饕餮本是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大文豪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此后,“老饕”遂...
-
>
【人物】一个诗人作家的
认识黎正光,源于2009年他出版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该书出版后,在文学界、学术界和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当时,黎正光表...
-
>
【内幕】喝“千滚水”一
喝“千滚水”会亚硝酸盐中毒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然而,这个“常识”却被列为“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上的第一条流言。科学真...
-
>
【内幕】代餐产品到底是
“代餐”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假日长胖后减肥的“希望”。代餐产品多以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粥等形式销售。在某电商平台,记者搜索到代餐产品...
-
>
【内幕】验明西四包子铺
继去年华天二友居肉饼店就“西四包子铺”品牌归属向网红“西四包子铺”提出质疑并开始维权后,记者近期发现,北京餐饮市场上的“西四包子铺”门店...
-
>
【内幕】奶茶企业仅不到
奶茶究竟有多火?几组数据来告诉你。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经营范围包含奶茶的企业已经超过14万家,而在2000年,全国的奶茶企业还不到1000家。数据显...
-
>
【内幕】网红食品问题多
近日,南昌大学设计院第一设计所的多名员工因食用江西卡拉多食品公司制售的网红“爆浆松松”面包后出现高烧、腹泻等疑似食品中毒现象。江西省南昌...
-
>
【品味】《人生十二法则
编者按 面对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唯有了解规则、真知、历史与前沿科...
-
>
【品味】《不要因为走得
编者按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
-
>
【品味】《AI的25种可能》
编者按 一本书,25个全球最伟大的头脑,洞见6万亿美元AI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政府、企业、个人预判AI趋势的重要依据。 基本信息 书名:《AI的25种可能》...
-
>
【品味】《你的善意终将
编者按 怀善念、行善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社区、为社会甚至是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做一点好事,事情总会向美好的方...
-
>
【品味】阳台花园
编者按 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时很想回归田园,享受一下田间乐趣,奈何过于耗时耗精力,很快就打消念头。如果告诉你自己在家也可以享受田间乐趣,从培...